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2021 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蓄能电站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该电站建设条件较好,投入运行后可与其他调峰电源共同承担福建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工程建设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020 年 9 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资助贡献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项目的建设,将提高项目地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提高风、光等新能源的利用率,改善煤电的运行条件,减少电力系统煤炭消耗量。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但其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成熟的储能技术,可平衡电力供需,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抽水蓄能电站是技术成熟、可靠且较为经济的调峰、储能电源。抽水蓄能电站可在负荷低谷时,通过抽水将系统难以消耗的电能转换为势能;在负荷高峰时,通过发电将势能转换为系统需要的电能,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电网供电质量,有利于项目所在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有利于促进构建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电力系统峰谷差普遍超过30%,部分地区达50%以上,亟需灵活调节电源缓解调峰压力。抽水蓄能电站可在用电低谷时将电能转化为势能储存,高峰时释放发电,其调峰能力是其他储能方式的数倍,显著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抽水蓄能电站启动迅速、调节性能良好,可增加以火电、核电为主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抽水蓄能电站能提高电网备用能力,能有效降低新能源对电网冲击的压力,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电网供电质量,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抽水蓄能列为绿色灵活调节电源,要求“生态优先、需求导向”,推动项目科学布局和有序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超5800万千瓦,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但其发展仍需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
成熟的技术体系:抽水蓄能技术原理基于水能-电能转换,国内外已有大量成功案例(如日本葛野川电站、中国丰宁电站),核心设备(水泵、水轮机等)国产化程度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实施保障:选址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资源、电网接入等因素,我国在复杂地质施工(如地下洞室开挖)、高水头设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施工技术成熟。
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技术,实现电站高效运行与维护,降低人工干预成本5。
收益稳定性:抽水蓄能电站可通过调峰服务、容量电价等机制获取收益,市场价值随新能源并网需求增加而提升。
成本控制:采用精细化设计(如优化水工建筑物结构)和国产设备替代进口,降低建设投资;通过技术创新(如高效水泵)和智能化运维减少运营成本。
政策补贴与融资支持:国家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结合市场化融资(如绿色债券),缓解项目资金压力。
生态保护措施:项目选址远离居民区,施工中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生态破坏。例如,使用环保材料、节水设备降低环境影响。
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可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带动地方基建升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公众参与与合规性:项目建设需通过环评、社评,并公开征求社区意见,确保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及社会稳定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兼具战略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既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提升电网韧性的重要手段。其成功实施需依托成熟技术、科学规划及政策保障,同时需防范前期论证不足、过度开发等风险。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和技术创新,抽水蓄能电站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